最新目录

走进南重逢在记忆里的相遇

来源:营养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埌,当地话为“山脚下的坡地”的意思,因此埌南过去又叫地坡,这注定了藤县埌南的一方水土必然是山水相依而又幽篁清远的,这种意境使埌南沉浸着一种激越的诗情和恬静的画意,

埌,当地话为“山脚下的坡地”的意思,因此埌南过去又叫地坡,这注定了藤县埌南的一方水土必然是山水相依而又幽篁清远的,这种意境使埌南沉浸着一种激越的诗情和恬静的画意,让我们在走进埌南的岁月里相得益彰,历久弥新。

水声清色白石河

在我的记忆中,白石河是一条水色清清、两岸嘉木森森的河流。

白石河是浔江的第三大支流,发源于埌南镇屋勤村交刀界,从埌南的交刀流经礼贤、屋勤、屋蒙、江莲、共和、古弄、仁者、昙任、双底、新也、凤凰,再到塘步的律村、大地、立新、岳底、汗池、佛子坡,然后在南安村的上江口注入浔江。白石河还有着众多的支流,如石子河、黎寨河、大寮河、界田河、白土河、大湴河、莫埌河、洲冲河等,这些纵横交错的河流形成了埌南的血脉,营养着埌南丰腴的土地,使之成为藤县产粮最多的农业大镇和名副其实的稻米之乡。

埌南白石水库

走进埌南,我首先是沿着白石河开始的。

那是1979年的9月份,刚刚年满十五周岁的我考取了一所叫作“埌南中学”的高中,我要沿着蜿蜒曲折的白石河畔从塘步镇一个叫神田的村子走进埌南去,开始为期两年的高中生涯。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白石河水是清澈而欢快的,水流不急也不缓,在拐弯的地方还时不时会蹿起一朵朵的浪花儿。白石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岸茂密的修竹,以及一些土名叫“四经木”“水壳木”的野生灌木,偶尔还可见到一两只叫“水鸭”的野鸭子从灌木丛中飞出,我的心情也激动得如同野鸭子的翅膀一样“扑棱扑棱”的。

沿着白石河走进埌南,水车是别具一格的风景。这种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灌溉工具,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是中国农业文明和水利研究的重要见证。有水车的地方河面一般都比较宽阔,而且要用木桩在河里拦起一条用稻草或蕨草围起来的坝子,让河水向水车的一侧流去。在走进埌南的途中,时不时在白石河里便可见到这种水车。据说水车的原理最初是由子贡发明的,在《庄子·外篇·天地篇》中记载说子贡在南游途中路过汉阴时,看到一位老翁辛苦地抱瓮灌溉,既辛苦又事倍功半,于是告诉老翁有一种省力的工具叫作“槔”,它的制作方法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这便是水车的雏形。白石河里的水车鸣转,吱吱欸乃,随着溅起的朵朵浪花,愉悦着我们的心情,驱走了饥渴,仿佛让我们看到前路已不远,正如宋代诗人卫泾在诗中描述的“雨断风回忽报晴,山颠巅初日挂铜钲。云烟藏迹千峰翠,草木增华两眼明。桑野枝空蚕杼歇,溪泉溜急水车鸣。鸟啼花笑浑如喜,此去山斋只一程”,给了我们一程又一程前行的动力。

白石河也是一条旖旎多情的河,它一路婀娜而来,到了埌南双底村这个地方便遗下了一片叫“双底石子滩”的滩涂,河里的石块由于长年累月的冲积聚集成滩,色彩斑斓,珠圆玉润,河岸的黄花绿叶倒映水中,映衬着白石河在双底段的独特风情,让路过的行人久久不愿离去。而当白石河流到了一个叫凤凰的村子时,村子倚靠着的山峰恰似一只腾空飞翔的凤凰,它对着白石河恋恋的神情,不知是凤求凰还是凰求凤,而白石河也好像是要与凤凰做伴一样,特意缠绕着村子形成一个大大的圆弧,落下了一个多情的凤凰湾之后,才一顾三盼地不舍而去。据当地人说,在这凤凰湾中有着一母九子十只凤凰,还真的值得每一位走进埌南的人细细地去追寻呢。

白石河的一级支流叫石子河,它发源于尖峰顶靠同心镇的一侧,从古笔村汇入白石水库后经过新光村的金斗、沙黄至洲村在新也汇入白石河。白石水库是白石河上游的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供水等综合利用功能的水利工程。白石水库湖面宽阔,清澈凝碧,两岸森林密布,翠绿清幽,水库中有一个小岛突屹其中,仿如仙界秀子端坐在水面上,宁静而安详。白石水库是一处十分难得的僻静处所,漫步在岸边的山径上,于水静风清之中人世间的烦躁杂念顷刻间便会消散得无影无踪,人的意境也如同进入了庄周梦蝶一般。

沿着白石河走进埌南,我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见证了白石河的春秋冬夏,也见证了白石河水的荣辱丰竭,收获了同学的情谊,更深深地记住了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师恩如海。

漫漫黄沙说沙黄

沙黄村是埌南镇的一个自然村,距镇政府驻地约五公里,全村共四百三十五户一千九百五十四人。

文章来源:《营养学报》 网址: http://www.yyxbzzs.cn/qikandaodu/2021/0430/1131.html



上一篇:瓜州县七墩乡肉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汲取中华美学的精神营养是提振当代文艺的必要

营养学报投稿 | 营养学报编辑部| 营养学报版面费 | 营养学报论文发表 | 营养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营养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